戴瑶强:台湾社区设计是以人与在地文化价值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思维 - 资讯详情 --筑蜂网领先的绿建知识经验共享平台
热门推荐
戴瑶强:台湾社区设计是以人与在地文化价值为核心的顶层设计思维
  • 作者:佚名
  • 时间:2018年05月08日
  • 来源:本站原创



大家好,我是戴瑶强,我来自中国台湾,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从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经验来谈乡村振兴的方法。

有人说,台湾最美丽的风景是人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台湾。近几年,若是跟随旅游团到台湾旅游的人,很多人都会感到失望。比如城市建筑上看起来有些老舊,没有大陸現代、宏偉、进步;大家常提到的日月潭,跑去日月潭的时候,觉得沒有太湖大,没有西湖美。但是,若有一个台湾的朋友带你去台湾的大街小巷漫步的话,体验台湾人的生活,台湾的小吃,台湾的多元文化。你会发现这趟旅程处处充满了惊喜與讓你流連忘返。因为台湾建筑的美在生活,美在影响地方设计思惟,台灣湖泊的美在与自然共生共存。

    所以过去,有人常说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为何是人呢?因为过去大概三十多年前台湾开始掀起了一场全面性的文化与生活的创新运动,我们称之为社区总体营造,也就是到今天总结成的社区设计。

    我过去在国内提到社区总体营造的时候,很多人听到营造两个字就会觉得是台湾版的美丽乡村硬体建设的土木工程。然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最大的价值其实是人和地方生活价值的文化重建工程。




    我简单的讲一下,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台湾在50年代到80年代间。台湾的经济从原本的初级产业为主的农业社会开始变迁到以制造、加代工、贸易为动力的工商社会。农村大量的劳动力开始移入都市。家庭形态跟人际关系也由于工作跟地理上的迁移而产生的变化,以前从事土地耕作的人们,离开了赖以生活耕种的土地,在彼此陌生的大都市中讨生活,人际关系开始变得冷漠,自私与投机,对于地方事务缺乏了热情和参与感。所以在新移居城市里并没有建立起所谓的共同体意识,缺乏了土地的认同感。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常民文化,也因为和会经济与产业形态改变而逐渐萎缩,工业化、代工标准化,使得地方独特性慢慢消失。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再凸显社区或者社区的向心力,地方文化个性(locality)也只剩下一些呆板,庸俗的面貌。

    工业化带来物质的丰厚,但无法保证精神的富裕,虽然这套模式快速地累积了数量上可观的经济成就,但是由于并未重视人民对于细致生活品质的需求,因此在精神生活与群体生活层面上,呈现出若干无力与失焦的现象。

    这样的改变,从90年代起,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变迁后的反思。在台湾淡水、九份(属于台北县,现在是新北市),清水(属于台中县,现在合并到台中市),宜兰是台湾的东北部、台南等地。开始出现了至力于生根地方文化发展的人,开始有记录地方历史变迁的文史工作者出现,成为台湾社会中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一群在地方上的知识分子企图以重建乡土历史的切入角度,来对抗标准化和均质化倾向对于地方特色的抹杀。这种自主的民间活力从文化根基上扩散,却也启动了地方社区意识的抬头。

    这样的改变让当时台湾的文化主管机关,也就是文建会(文化建设委员会)开始用一种更宽广的视野来审视什么是文化,对於文化的界定,已经开始不再只是停留在音乐厅或是戏剧表演的经济层面,认为其文化应包含了更多多样性的生活面貌。

    文化艺术开始起源于对真实生活的关怀和人性的深刻洞察,也文化艺术对人群、生活关系产生了潜在影响力,一些具备洞察力的文化行政工作者开始思索如何才能找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文化政策,来启动社区社会重建的机制。

    所以台湾在1994年文建会,正式提出了社区总体营造政策。希望由文化艺术的角度来重新凝聚社区的意识,改变社区的生活环境,建立社区的文化特色,然后由点到面。

所以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是二十世纪末由文化、艺术主导的一场台湾社会与生活的改变运动,让新的生活文化视野,从最基层的社区出发,社区文化的重建,重新建立起台湾的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这是我对于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发展历程的一个时代背景上的介绍。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是社区总体营造。对台湾来说社区总体的营造意义就在于经营、创造。所谓经营就是经营生活,那生活当然就包含了衣食住行育乐。

    生活的长期累积就是文化,既然是总体,它的价值在于地文化特色的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主要分成人、文、地、产、景等方面。

    “人”是指社区居民的需求与满足,邻里人际关系的经营与福祉的创造,“文”是社区共同历史文化的延续以及特别是终身学习,是整个社区总体营造里面一个对于文化面向的重要经营依据。“地”一就是地方环境与生态的保育以及地方特色的发扬,让地方的价值有更多的延续性。“产”就是地方产业与经济活动的集体经营、地方产业的创发与行销,再这个产的部分,特别强调是如何去创造出符合当地价值的地方产业,这个地方产业是由当地人所参与、共同发展出来的。“景”的部分就是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如何透过公共空间与生活环境改善与有序经营,创造出当地最有价值的治安环境与公共景观。


    小结一下,前面所讲的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来自于台湾经历的近三十年的社区总体营造,全面从人、文、地、景、产,营造出最有地方特色与文化以及生活价值,让地方人的生活、生态、生产可以产生出新的有序方程式。

    在摸索的过程,今天就形成了所谓的社区设计。社区设计的核心思维,也是在于建构出在地文化与居民的核心的顶层设计思维,形成真正具有在地文化特质和在地居民共好共立的新地方产业形态。

    在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发展历程中,除了刚刚讲的文化主管机关,文建会外。另外还要提的一个单位就是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

    1995年手工业研究所开始推动地方产业振兴工作与社区总体营造相结合。先后出版的公馆文化资源手册、鹿港工艺人才资源手册,这两本手册,现在也成为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示范教材之一。从1995年开始执行「地域活性化」之設計研究,此外也举办了“台湾省乡镇长社区总体营造座谈会暨实践营”)目前台湾省手工业研究所以改制为台湾工艺研究所。开始从文化社区营造的观点进行地方产业的振兴计划。结合地域振兴与社区意识,让地方居民自己去挖掘传统工艺与技术文化的根。然后借此透过传统工艺产业,使其更具有地方文化特质,也让地方文化活动带动地方产业的发展。


    在此,我必须介绍台湾一个非常有名的社区总体营造的案例—宜兰苏澳的白米社区。它可以说是台湾社区总体营造的祖师爷,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启蒙期的示范社区。它就是文建会与台湾工艺研究所共同扶持下的一个社区总体营造案例。白米社区它位于台湾的东北部宜兰县。过去高速公路还没从台北通到这里的时候。它其实是一个偏远的污染村落。白米社区位于台湾最大的碳酸钙石化基础原料生产基地,简单讲就是水泥厂的原料生产的所在。

    所以过去社区里的环境就是笼罩在非常严重的工业污染下。当然当地的居民也进行了长期的环保抗争和激烈行动。但是在抗争与激烈行动后,当地居民发现这并不足以改变厂房污染。所以自1995年开始接受社区总体营造的概念,决定用传统的木屐产业作为切入点。营造白米响屐村,白米木屐,为什么他会用木屐产业作为切入。也是因为经过了一些文化探勘与调查之后,发现社区的老人在过去都有做木屐的经验。当地有一种特有的木材-江某树,这种材料就是做木屐的材料。当时的白米社区开始接受政府的扶持以及各界的帮助下进入了社区总体营造发展的阶段,社区也开始举办的木屐传习班、皮雕研习班、企业经营管理研习等各种课程。并且紧密的与居民建立共识。试图用现代的设计标准来看木屐产业。然后逐渐形成地方上的示范。 

    1996年台湾的宜兰办的欢乐宜兰活动,社区总体营造的成果展,白米就已经推出木屐彩绘的DIY。招集社区的学童为木屐彩绘画上各种色彩。设计地方代表性的木屐文创商品,也获得地方政府的青睐,作为赠与国际嘉宾的纪念礼物。1998年的时候又完成了木屐工作室和木屐展示馆等。同年的十一月就成立的地方社区发展合作社,正式进入社区跟产业的结合。这里讲的产业就是地方产业,地方居民参与的微型产业。

    几年下来,通过白米当地居民参与社区的木屐师傅的共同努力下。社区中擅长手工制造的老者加上社区返乡青年的创意。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彩绘木屐跟小木屐等产品。

    木屐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进行了社区整体环境得到改善。在1998年获得当时文件会,美化公共环境种子计划-公共环境营造计划的补助,在文化环境基金会的协助下,将产业文化融入公共环境营造中,企图塑造出具有地方产业文化风格的社区公共环境艺术。


    最近,由于白米社区的发展影响了当地的重要的公共工程的建设,以上两张图是台湾即将通车的一条从宜兰到花莲的快速公路。社区居民就共同参与这条路的设计发展,让这条路经过社区的时候更有社区的地方意象。透过公共工程的参与,解决地方上长期例如:有大型沙石车经过影响社区安全。以及透过公共工程帮地方建的一条自行车道。这个例子就是台湾典型通过社区总体营造的模式。改变了地方产业发展以及公共工程的思路。


    接下来我要跟各位分享的是台湾另外一个,同样有米字的社区叫做桃米社区,它位于台湾的南投。桃米社区的发展起源于台湾1999年所发生的一次大地震。

    地震对台湾中部地方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桃米社区,在那次地震之后,基本上社区的面貌也被地震给毁了,地方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重建地方产业。桃米社区它本身最大的资源就是生态,它有台湾最多样的青蛙物种。所以地方人士开始从生态的角度结合社区总体营造的意识,共同发展,以生态为主的公共特色资产。



    所以在这样的社区意识下,地方居民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透过生态环境重建地方的生活产业。所以在桃米社区所有的公共工程建设都围绕着生态与自然两个字,他们的公共工程的建设,采用生态工法,一切建设以生态环境会最大设计准则。进而影响到后面社区最典型的地方地标就是纸教堂。通过纸教堂的建设体现淘米社区所代表的生态价值。


    接下来,我与各位分享台湾一个社区中的营造的经典案例。我们又回到宜兰。我附上的这张图是宜兰的一个地方叫做二结社区,它的地方信仰就是王公庙。在台湾社区的发展,往往跟庙宇有的非常直接的关系,宜兰县的二结王公庙已经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庙宇本身的建筑美学上的教化意义,庙城老树与二结居民的相连生活记忆,是社区生活的核心。

    1993年的时候,地方上传出二结王公庙,因为都市计划在道路上可能会被迫迁移或重建时,这样的讯息影响了社区上的每一个人。二结社区的居民不愿意看到自己从小到大的信仰中心王公庙被粗暴地拆除,所以多次表达出想要保留老庙的心愿。然后地方上的人是也组织了大二结文教促进会。这个时候,社区意识,便在这样的过程中变激发凝聚起来。二结人不断透过努力跟各方协助后终于保留了这个庙。

    这一连串的运动持续了五六年。1997年的九月举办了一次受台湾人非常注意的大型活动就是千人移庙运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社区工作者跟大二结的居民同心齐力的用六条大索把旧王公庙象征性地从原址向东推移了五、六尺,再用机械动力继续未完成的工作。最后将旧庙移到原址之外160公尺远的地方,再转个面向,与计划中的新庙,隔着庙埕相对。二结人不认为移庙只是工人和师傅的事,而是全庄头的大事,大家都愿意出一份力。透过“千人移庙”这样一个仪式,我们清楚看到二结人的共同体精神被激发,二结人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和投入被强化的过程。

    除了为保存旧庙所发动的一些努力之外,在二结王公新庙起造的过程中,二结居民又一次展现了他们学习的惊人潜力。由日本象设计集团负责新王公庙的设计,专业者不断地和二结居民讨论沟通,凝聚共识,期待设计出一座能反映现代精神,而又融合传统元素的庙宇建筑。旧王公庙整个建筑平移保存后,不只是保留一个硬体空间,更是社区意识的建立。

    这些就是我们在前面讲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中一些很重要的精神和文化价值。

    社区总体营造最大的价值在于文化。在挖掘以及在利用地方文化的特质时能够被彰显出来,通过地方居民的参与,然后共同的去经营在地的文化价值。我们在做社区总体营造的时候,文化的挖掘就会变成是一个格外重要的过程。我们认为,地方上的居民共同发现自己的文化价值会是地方产业复兴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所以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可能大家都听过大数据的概念,那我想要和各位介绍另外一种数据的累积就是厚数据(Thick data)。厚数据的价值在于地方文化特质的挖掘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基础。大数据的核心注重事量化的研究,厚数据的核心注重文化的挖掘。大数据强调的是数据量的广度,而厚数据是强调挖掘的深度。唯有透过厚数据的累积,我们才能够挖掘地方文化的特质。然后形成新的地方产业发展的依据。这样的设计方法也是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过去经历三十年的时间累积出来的一些设计模式。


    最后,社区总体营造的核心价值就是与地方上的居民共同产生共好与共利,永续发展的核心价值。这几年在国内我们总结台湾过去社区总体营造发展的经验与历程。我们提出了以公共品牌作为顶层设计的思维来带动地方上的共好与共利。地方上共好的建立就是透过台湾总社区总体营造的方法。共利的模式就是透过社区总体营造的文化挖掘的过程形成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依据。在共好与共利的架构下,透过参与式的公共品牌的打造让参与品牌建设的人可以同时拥有荣誉感与责任心。也透过公共品牌的打造让所有在这个品牌下的人都有参与感与文化价值认同。


    接下来这张图就是结合我们过去这些年的经验,所提出的如何透过社区总体营造的,发展历程去带动一个地方产业的发展。也就是从一个共好的事件与活动发展出一个共利的系统价值。图中的DNA就是我们透过社区总体营造的共好系统的设计方式建构初一个地方产业发展的共利模型,就是我们前面所提出的共好,共利的价值。所以在社区总体营造的过程,我们透过一个事件的扰动去形成一个地方的活动节气,进而形成一个地方居民的文化习惯。

    例如以前面二结王公庙的例子,他的事件就是庙宇因为城市建设计划必须面临拆迁的问题。通过地方居民的参与去形成一个千人移庙的活动。透过千人移庙的活动过程去形成地方居民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向心力,进而形成地方上的一种新的文化价值。同样的透过这样的社区营造发展的同时,我们同时推动产业亮点示范,培训育成以及辅导认证的体系建立,逐步带动与形成地方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的建立。


    以上就是我们从台湾的社区总体营造的设计方法,进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的一种滚动发展模式,这样的模式发展出地方上的共好、共利通过地方上的共好、共利去形成新的乡村活化的机制。进而达到地方振兴的目的。


上一篇:大咖分享 | ⑤王清勤:我国绿色健康建筑发展最新动态及趋势
下一篇:大咖分享丨④米金铭:新水墨是中国画的全新时代表达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筑蜂网”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筑蜂网”。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