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健康建筑大会 |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设计 - 资讯详情 --筑蜂网领先的绿建知识经验共享平台
热门推荐
2022健康建筑大会 | 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设计
  • 作者:周佳
  • 时间:2022年10月26日
  • 来源:健康建筑联盟

16195126501979810.jpg

2022年8月6日,“2022(第四届)健康建筑大会”在北京召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王兰教授分享了《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设计》主题报告。

城市规划作为地方政府确保公共健康的重要方式而出现,现代城市规划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英国的《公共卫生法》,该法的形成与工业革命后所产生的城市问题直接相关,该法赋予了政府对城市事务进行管理和实际操作的权利。本报告归纳了健康城市科学的创立背景和内涵,提出了健康城市规划的优化路径,从城市规划层面对传染病防治方法和替代性护理场所给予指导和建议,最后对《健康城区评价标准》编制情况进行初步介绍。

嘉宾介绍

01.jpg

王  兰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教授

健康城市实验室主任

健康城市规划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城市发展战略与规划、健康城市规划与设计、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研究。率先开展健康城市研究与规划实践,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1项,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10本中英文著作,参编中英文著作19部。在疫情期间形成快速决策支撑报告,获中国地理学会“抗疫防疫先进科技工作者”。成果纳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人居署《健康城市与区域规划指南》和世界银行健康设计案例,并获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等奖项。

演讲内容

02.png

“健康必须是城市规划者的首要重点。” 世界卫生组织充分认识到城市规划在公共健康的作用。健康是人的基本诉求,在城市发展中应充分考虑空间的健康性,而不仅仅是它的经济性,明确不同层面规划、不同类型项目对公共健康的正负面效应,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健康城市科学是以实现人类全生命周期的空间健康促进作为研究目标,以多学科理论和知识体系为基础,涵盖宏观到微观多维度空间,探索城市发展对建筑和福祉的长短期影响机制的科学。健康城市科学的内涵可从三方面概括:核心知识是机制研究,量化测度城乡空间要素对人群健康的短期和累积效应;方法论方面是研究从规划设计源头和环境调控末端创新方法上来提升人群健康;主要应用于健康城市指标评估、健康规划设计策略、健康影响评估工具开发等方面。在多学科合作支撑下,健康城市科学与规划可从源头出发,改变生活方式,优化人群健康。

健康城市规划

 健康城市规划的建成环境要素包括:土地使用、空间形态、道路交通和绿地开放空间。为确保人体在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健康城市规划共设计了三条规划优化路径。

1)减少污染源及其人体暴露风险:选择建筑环境对人体影响相对显著的呼吸健康作为突破口,开展因变量为健康结果(肺癌、慢阻肺发病率)自变量为建成环境要素(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类型、道路网密度、POI设施、三维街景要素等),纳入社会经济、人口学和大气环境等控制变量,建立统计分析模型,识别显著影响健康结果的建成环境要素。

2)街区尺度健康设施服务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进行城市层面120急救站设施与人口空间分布关联格局的辨析,识别“高需-低配”区域,未来将聚焦中心城区,考虑老年人口空间分布情况,评判中心城区居委会的急救风险,优化急救覆盖情况计算方式以获取更有价值的分析结果,为街区补足健康设施提供选址参考依据。

3)影响体力活动的街区尺度环境要素研究:因变量为居住地与地铁出发站之间、工作地与地铁到达站之间的共享单车骑行量和频率,自变量为建成环境要素,纳入社会经济与人口学等控制变量,建立统计分析模型,识别显著影响骑行活动的环境要素变量。

03.png

健康城市规划与传染性疾病

随着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城市发展对传染性疾病的影响愈发显著,特大城市内工作压力造成人群亚健康和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易感人群密切相关,保护和减少易感人群成为城市规划设计的工作重点。通过开展规范性研究,针对空气和接触传播的传染性疾病,采取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三个措施,在不同空间尺度下减少传染性疾病爆发的可能性,支撑传染性疾病流行后的应急救助。

01隔离传染源

传染源是携带并传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隔离传染源就是要找出病原体携带者,防止其接触健康人群。例如传染病医院,其合理选址既与规划设计相关,也与建筑设计相关。

02切断传播途径

通过开展实证研究,收集新冠肺炎聚集性传播事件的报道,进行暴露场所分类,通过中位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其中医院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消费场所和聚会场所,因此可在对应建筑设计中提出更高要求。

03保护易感人群

从基础设施支撑、社区服务优化和关键设施三方面进行提升,探究在疫情期间老年人服务机构、养老院、护理院如何更好地保护易感人群。

04.png

替代性护理场所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健康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性护理场所以非急性护理为主,应同时满足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基本需求。由于城市高空间饱和度、高人流密度的特点,规划平疫结合的替代性护理场所能够很好地缓解防疫压力与难度。目前主要有3类建筑可实现替代性护理场所改造:

1)体育馆或会展中心:体育馆或会展中心改造为替代性护理场所,有利于临时医疗床位灵活和大量布置,便于护士高效看护;周边广场便于停放医疗车(舱),且与周边建筑距离较远,易于独立隔离。但是设计难点在于大空间分流分区,患者和医护人员私密性区域设计等。

2)学校:学校拥有教室、体育馆等大空间,每个常规教室可容纳6~8名患者,可在教室入口处布置个人防护设备站点和便携式水槽,图书馆可被改造为中央指挥中心。考虑到常规教室护理空间较为分散,应充分加强通讯联络,减轻医护人员工作强度。

3)酒店:酒店拥有带独立卫生间的客房和宴会厅作为隔离病房,餐厅、厨房和洗衣房等可作为生活支持设施。问题在于酒店自身的中央空调系统不利于感染控制,客房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护理工作难度。

05.png

健康城区评价标准

健康城市专业委员会依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立项开展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标准《健康城区评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研究与编制工作。《标准》主编单位为同济大学,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在内的11所院校和5家科研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参编。《标准》编制工作历时2年,目前经过专家论证,即将进入终审阶段。

06.png

《标准》以街道办事处或镇区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评价对象,设置3大健康板块、6个健康等级、107条评价标准来促进健康规划设计。供公共健康领域工作者、社区管理工作者、社会服务工作者、城市规划师、城市设计师、建筑师和各级政府部门的管理者等参考使用,为健康城区的规划设计、运营维护和评价提供引导。《标准》分为健康的城镇空间与设施、健康的自然环境与气候、健康的社会氛围与保障三个板块。健康的城镇空间与设施强调城市要素与规划设计、建筑设计衔接,引导健康设计线索获得更好的健康结果;健康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更多考虑空气、水、土、声等结果指标;健康的社会氛围与保障是针对社区服务、疫情治理等提出相应建议和评价。

END

上一篇:专访刘艺 | 这座新地标不是“小悉尼”,而是最成都的建筑!
下一篇:2022健康建筑大会 | 以人为本,构筑健康校园——以南部新城南京外国语学校为例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筑蜂网”或“本站原创”的文字、图片等,版权均属本网所有,其他媒体、网站等如需转载、转贴,请注明来源为“筑蜂网”。凡注明"来源:XXX"的内容,为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是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对不遵守本声明或其他违法、恶意使用本网内容者,本网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